“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糧油機械制造業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我國糧油機械制造水平不斷提高,從而帶動我國糧油加工業朝著大型化、規?;?、智能化方向發展,整體技術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2022年7月8日,中國糧油學會首席專家王瑞元在接受糧油市場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國的糧油機械制造產品,不僅能滿足國內現代糧油加工發展的需求,并大量出口國外,享有良好的聲譽。
王瑞元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糧油機械制造業依靠科技創新,通過建立高水平的糧油機械裝備制造基地建設,以專業化、大型化、成套化、智能化、綠化環保、安全衛生為導向,積極發展高效節糧節能營養大米、小麥粉、食用植物油、特色雜糧等加工裝備,提高了關鍵設備的可靠性、使用壽命和智能化水平。研發出了一批全自動主食方便食品加工成套設備,特色雜糧、木本油料和蛋白利用加工成套設備,飼料加工成套設備,定制機器人應用,智能工廠,糧油質量品質快速檢測及質量控制設備,智能倉儲及高效輸送等關鍵設備,為糧油加工業的現代化提供了優良裝備。
據統計,2020年,我國糧油機械制造企業200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65.6億元,產品銷售收入229.1億元,利潤總額20.1億元,較2015年的我國糧油機械制造企業106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94.6億元、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93.9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3.8億元,分別增長88.7%、36.5%、18.2%和45.7%。
在王瑞元看來,我國糧油機械制造業在“十三五”期間的發展過程中,最讓人高興的是,糧油機械制造業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和舍得研發投入,2020年我國糧油機械制造業的研發投入達6.7億元,占產品銷售收入的2.92%。同時,對照《糧油加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提出,我國糧油機械制造業關鍵設備自主率由2015年的70%提高到2020年的80%,已經實現了這一目標。
隨著研發投入的增加,糧油機械制造業在“十三五”期間取得的原創性科技成果、專利數量和質量是我們糧油加工行業中最多最高的,諸如:國際首創的立式砂帶低能耗、低破碎的低溫升自動碾米機的研制成功;快速換輥智能礱谷機和智能形選機的研制成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FSFG型高方平篩和MMR型磨粉機的研發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邁安德E型智能化浸出器、凱斯達醇法制備大豆濃縮蛋白大型智能化成套裝備和華泰機械適應多種產能需要的、經濟技術指標一流的成套米糠制油浸出設備和煉油裝備的研發成功:國際首創的全景式大米外觀品質檢測儀的研發成功等等一大批創新研發成果,并隨著成果的產業化和推廣應用,不僅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同時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糧油加工業的現代化水平,使我國糧油機械制造業的整體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王瑞元告訴記者,近幾年華泰糧油機械在新產品研發、成套設備開發、發展智能化、打造品牌、開拓國際國內市場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駛入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要努力爭創世界一流企業。”王瑞元特別強調,糧油加工企業要深入貫徹總書記的指示精神,通過努力拼搏,爭創一批在國際同行業中的世界一流企業。從我國糧油加工業的現狀看,我們在米面油加工、糧油飼料機械制造和光電色選等領域已有一批大型骨干企業和企業集團,初步具備了爭創世界一流企業的條件,像只要我們認真按“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要求,通過科技創新,扎實工作,埋頭苦干,一定能在不久的將來培養出幾個乃至一批國際同行業中的世界一流企業,為國家和行業爭光,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添力。